現金版註冊送體驗金|北京雷電藍色預警
綜述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復旦大學安正華課題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設計和應用。引 言自1800年William Herschel發現紅外輻射後,紅外探測逐漸成為現代光電技術領域的重要分支。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Wilhelm Wien錛 Max Planck等人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建立了遠場範疇的紅外物理學基礎(圖1)。基于人們對遠場紅外物理學的科學認識,紅外探測技術的發展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直到上世紀60年代,光子型探測器才利用其材料特性優勢顯示出其在探測靈敏度上的巨大發展潛力。得益于分子束外延(MBE)技術的快速發展,半導體量子阱結構的材料質量、能帶工程調控自由度和大面積等優勢使得基于量子阱的紅外探測技術得到了極其廣泛的研究。圖1紅外物理學奠基人(圖片來自于網絡)近年來,由于表面等離激元光子學的興起,紅外探測技術從傳統的遠場範疇被快速推進到近場範疇,人們報導了利用等離激元對于光的近場耦合引發了很強的紅外探測增強效應。比如:Chu-Chieh Chang等人使用二維金屬孔陣列結構實現了量子阱/InAs量子點紅外光探測器,吸收增強130%。利用表面金屬圓孔陣列結構可實現入射光從量子點紅外光器件金屬孔薄膜和襯底不同方向入射時的目標紅外光探測,利用等離激元微腔的截止波長調控技術可制作單層量子阱長波紅外光探測器。在主流量子阱紅外探測器(QWIP)中,III-V族半導體材料研究最為廣泛並在近期得到飛速發展。但是,基于子帶間躍遷的QWIP屬于非本征探測器,其光學吸收的橫截面受到限制,